心脏血管外科5厘米“隐藏式”切口做先心 小朋友十天就出院了!
2022-11-22 18:05心脏血管外科
日前,我院心脏血管外科通过腋下切口为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幼童解除病痛,并顺利出院。截至目前,心脏血管外科已实施多例腋下小切口微创手术,减少了留在孩子身上的疤痕,以免手术疤痕日后成为孩子的“心病”。
家住绥阳的欣欣(化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孩子饱受折磨,极易得重症肺炎,每次肺炎都要住到市级以上三甲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治疗,继续拖下去,无论是对孩子的病情还是对家庭的负担都是个棘手的问题,手术迫在眉睫,但因为孩子小,又是女孩,父母希望能用微创的手术方法治疗。经了解,我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曾祥君博士是心脏方面的博士、专家,已做过多例类似的手术,便慕名前来就诊。
得知欣欣父母的诉求后,曾祥君博士团队对患儿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在联合手术中心、麻醉科、儿童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开展多学科病例讨论后,决定为欣欣实施腋下小切口手术的治疗方案,曾祥君博士说道:“一般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切口都在胸口上,但术后会留下疤痕,即使整形美容也不太容易消除,腋下‘补心’微创手术,从患儿腋下小切口进入,患儿康复后,疤痕只有5厘米左右,也相对隐蔽。虽然会增加手术的难度,但对于孩子以后的心理成长来说有益。”
11月7日,曾祥君博士团队成功为孩子实施了腋下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第二天拔除气管插管,第三天从监护室安返病房,第十天就顺利出院了,出院当天,欣欣一家还特意为心脏血管外科送来了两面锦旗,感谢全体医护人员的悉心付出和精心照顾。
【健康科普】
什么是先天性心脏???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CHD)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是胚胎在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虺錾笥ψ远乇盏耐ǖ牢茨鼙蘸系那樾巍T颊蓟畈律?-10‰(重症2-3‰),是先天性畸形导致婴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一般机体免疫力较差,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极大影响。
早期治疗先心很重要
约1/4的CHD需要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及时诊治可以极大提高患儿的预后。反之,延误诊断常导致严重的缺氧、休克、酸中毒、肺炎等并发症导致患儿死亡。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尤为重要。
微创手术治疗先心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心脏病手术的要求不再仅满足于治愈疾病,更追求术后恢复质量以及切口美观。小切口心脏手术在常规手术器械下完成,不增加特殊设备、额外费用、手术时间和风险。只要符合手术指标,就能达到常规手术的效果。并且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术中输血量及术后辅助通气时间、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右侧大血管、心脏组织处于术野的正中,主动脉与上、下腔可充分暴露,对较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室、房间隔缺损的修补更加便捷。
心脏血管外科简介:
心脏血管外科前身为原遵义地区医院外三科1976年成立的的胸外科专业组,2019年建立心脏血管外科专科,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并拥有了专科病房。我院是贵州省最早开展心脏血管外科手术的医院之一,目前常规开展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如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动脉导管未闭结扎、肺动脉瓣狭窄矫治、法洛四联症根治、右室双出口矫治、Ebstein畸形矫治、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主动脉缩窄矫治、主动脉弓中断矫治、改良B-T分流术、双向腔肺分流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大动脉调转术等)、瓣膜置换、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瓣膜置换术、瓣膜置换同期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二尖瓣成形、主动脉瓣成形、冠脉搭桥、大动脉疾病的开放和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溃疡、主动脉壁间血肿、胸降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破裂型腹主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周围动静脉性疾病的开放和腔内治疗等心脏血管外科手术。全科现有医护人员21余人,博士后1人,硕士3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护师1人。目前开放病床34张(术后监护床位5张),拥有心脏血管外科专用百级手术间、Stockert系列体外循环机、体外膜肺(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等精良的硬件设备。
曾祥君主任简介:
曾祥君
中共党员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心胸外科博士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外科博士后
2012年度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心胸外科专委会常委
贵州省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委员
科研情况: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贵州省省长基金一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贵州省科技攻关课题一项,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一项,贵州省人民医院博士基金一项,作为项目第二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重庆市科技攻关课题一项,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一项,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先后完成《房颤心房肌L型钙通道α1c亚基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慢性房颤心房肌基因表达模式改变研究》等前沿科研课题,在房颤发病机制、基因芯片数据分析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已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著3篇。